业务领域
警惕黑客以追款为名实施二次诈骗 警方发布紧急警示
发布日期:2025-04-07 06:54:30 点击次数:65

警惕黑客以追款为名实施二次诈骗 警方发布紧急警示

"钱没追回来,还倒贴了服务费!"最近,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遭遇"高科技追款"骗局,这种针对被骗受害者的二次收割行为,正在成为新型网络诈骗的"财富密码"。据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电信诈骗涉案金额中,有17.3%来自二次诈骗案件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这类骗局往往披着正义的外衣,让本就遭受经济损失的受害者雪上加霜。

一、当"黑客追款"遇上"沉没成本":精准拿捏心理的诈骗剧本

最近在短视频平台流行的"黑客技术追回被骗资金"广告,堪称诈骗界的"鬼畜二创"。骗子们抓住受害者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,像复刻热门游戏皮肤般,打造出"专业追款团队""网络犯罪克星"等虚拟人设。广东佛山的小文就是典型案例,她在某平台看到"高科技追款"广告后,被要求先缴纳950元"技术押金",结果转账后立即遭拉黑。

这种骗局的底层逻辑,完美诠释了经济学中的"沉没成本效应"。就像游戏玩家不断充值试图翻本的心理,受害者前期已被骗走资金,更容易相信"缴纳少量手续费就能追回大额损失"的承诺。江苏王某的经历更具戏剧性——他原本想追回14万元投资款,反而被"解冻VIP"话术骗走1万元,网友戏称这是"氪金保平安,结果又当冤种"。

二、从"网警认证"到"数据爬虫":五大新型话术拆解

诈骗分子深谙"遇事不决,量子力学"的忽悠精髓,精心设计的话术堪比科幻剧本:

1. "安全账户认证"陷阱

冒充公检法人员发送伪造的《资金保护函》,要求受害者将钱转入指定账户进行"资金验证"。湖北周某就因此被卷走14.9万元,骗子甚至穿着仿制视频通话增强可信度。

2. "虚拟投资对冲"骗局

谎称通过侵入网站后台获取"内幕消息",诱导受害者充值投注。扬州王女士本想追回损失,却在虚假平台累计投入5万元后血本无归。

| 诈骗话术 | 真实案例 | 损失金额 |

||||

| 技术押金 | 佛山小文案 | 950元 |

| 账户解冻 | 扬州王女士案 | 1万元 |

| 对冲投资 | 江苏王某案 | 5万元 |

3. "数据爬虫服务"噱头

广西学生小美遭遇的"爬虫技术追款"最具迷惑性。骗子要求提供转账记录,声称通过"技术手段入侵骗子账户",实则利用支付宝二维码进行二次收割。这种操作就像网友调侃的"用魔法打败魔法,结果魔法是假的"。

三、反诈"金钟罩":三招识破追款骗局

面对精心设计的追款骗局,记住这三个"绝不"原则:

① 绝不轻信非官方渠道

正规律师不会在QQ群发小广告,网警更不会线上办案。就像热门剧《猎罪图鉴》里的台词:"真警察办案,从来都是当面亮证"。若接到自称"反诈中心"的电话,请立即挂断并拨打110核实。

② 绝不支付任何前置费用

所有要求"保证金""手续费""技术费"的追款服务都是骗局。记住这个公式:追款先交钱=二次被骗。正规司法程序追赃不需要群众自掏腰包,正如网友神评:"要是真能追回,骗子早就改行做侦探了"。

③ 绝不下载陌生APP

诈骗分子常诱导下载所谓"安全防护""资金验证"类APP,这些软件实为木马程序。广东某高校研究生就因点击""链接,被套走数万元。遇到此类情况,请立即启用手机自带的"国家反诈中心"APP进行检测。

四、网友热评:那些年我们交过的"智商税"

在二次诈骗受害者联盟话题下,网友们用黑色幽默记录心酸经历:

> @数码阿宅:"以为遇到黑客大佬,结果是个青铜骗子,我的950元就当给他买《网络安全入门教程》了

> @理财小白兔:"第一次被骗时觉得自己傻,第二次被骗时发现骗子更傻——居然觉得我还有钱

> @反诈志愿者老张:"建议开发'防骗信用分',连续被骗两次的自动触发72小时冷静期

互动话题:

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"离谱"的诈骗话术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,点赞最高的三位将获得定制版《反诈剧本杀》游戏礼包!对于大家集中反映的新型骗局,我们将持续更新防骗指南。

编辑

当"追款"变成新型产业链,我们更要保持清醒认知。记住警方提醒的"三不"原则:不轻信非官方渠道、不支付前置费用、不点击陌生链接。正如网友改编的歌词:"当初是你要转账,转账就转账,现在又想追回来,套路更精彩"。守护钱袋子,从打破"沉没成本"魔咒开始。

友情链接: